

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造成水下搜寻难度大、时间长、危险性高,潜水员在工作中易造成次生伤害。水下机器人具有实时响应、扩展性强的优势,能延长水下探潜时长和深度需求,减少潜水员下水危险。
9月21日,2022年千岛湖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搜救演习在千岛湖夜游码头附近水域举行。
本次演习以“安全、科学、简约、高效”为总体原则,共出动6艘交通执法船艇,3艘社会救助船,4艘冲锋舟,1艘公安艇,2架无人机,2架水面机器人,1架水下机器人与300余名一线应急救援人员,涉及治安处置、弃船逃生、人员搜救、人员转移、消防灭火五个科目,检验了各单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能力,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空中、水面、水下全方位立体“救援大片”。
搜救现场,救援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现场指挥调度有序、指挥自如,部门配合默契,环节衔接流畅。在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和智能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更是大大提高了搜救队伍人命搜救能力。经过近40分钟的演练,落水人员全部获救,滞留游客安全转移,船艇火灾安全扑灭,船舶成功安置,险情得以解除,各项演习科目顺利完成。
救援演习行动中,有多种高科技救援设备投入其中。首先是可多维度搜索的无人机,无人机不仅不受地形与光线限制,能快速定位事故位置,还可以极速侦察,掌控现场态势,并通过视频回传实现前后方协同指挥。其次是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的“水面救援机器人”,适用于落水人员的紧急救援,能够实现远距离、快速、精准送达,零延时投放等性能。最后是动力强劲,稳定抗流的“智能水下机器人”,创新使用模组化接口,智能高效,操作精准,下潜搜寻深度可达350米,更适用于深水区救援。空中、水面、水下立体的全方位搜索,大大提高了人命搜救能力。
此次演练不仅检验相关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挥体系的有效性,还加强各水上救援单位之间的沟通配合、协调联动,进一步提升千岛湖航区深水打捞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水上救助突发事件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