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冷源取水隧道淤积厚度检测工程【工程背景】 某核电厂A、B列取水隧道(φ3.8 m×250 m)已运行多年,内部淤积情况不明,直接影响冷源系统安全。大修窗口期内,需在不排水、不中断运行的条件下完成精确测淤,为后续清淤及运行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实施范围与内容】 1.检测区段 l隧道全长250 m,两端各取50 m代表性区段; lA列3个作业点(A1、A2、延伸段)、B列3个作业点(B1、B2、延伸段),共6段300 m检测里程。 2.检测重点 l底部淤积厚度及分布 l延伸段喇叭口高淤积风险区 l淤沙成分与可清淤量估算 【技术路线】 人孔隔离→ROV下放→声呐360°扫描→实时淤积剖面→激光尺复核→数据云端同步→现场判读→出具报告 【主要成果】 1.数字淤积图 6段隧道生成1 m间隔淤积纵断面图,直观展示“喇叭口高、泵房低”的淤积梯度。 2.淤积统计 lB列:泵房-拦污栅256–537 mm;拦污栅-泵房306–508 mm;延伸段680–1635 mm; lA列:泵房-拦污栅779–1 021 mm;拦污栅-泵房30–1309 mm;延伸段1038–1 510 mm; l最大淤积位于B列延伸段1 635 mm,占隧道内径43 %,已触发清淤阈值。 【技术亮点】 1.零中断检测:ROV+声呐组合无需停泵排水,单次作业≤4 h,不影响机组运行。 2.双机互备:主备ROV+两套声呐系统,任一设备故障10 min内切换,确保数据连续性。 3.毫米级测淤:管道动力声呐与激光尺交叉验证,误差<5 cm,满足核电精细化管理需求。 4.全程可视化:4K影像同步记录淤沙界面,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直观依据。 【总结】 项目在大修窗口期内高效完成300 m隧道淤积检测,发现并量化6处高风险淤积区,直接指导180 m³精准清淤。方案可复制至同类型核电、火电循环水取排水隧道,实现“不停机、高精度、低风险”的冷源安全保障。
文章分类:
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