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气东送双河隧道水下综合检测工程【工程背景】 前河、后河两条穿山水封隧道分别运行16年,全长762 m与708 m,内部敷设天然气干线。受长期水封、泥沙及施工遗留物影响,需在不中断输气条件下完成全断面“体检”,确认结构安全及管道完整性。 【实施范围与内容】 1.检测区段 l前河隧道:斜巷+平巷+斜巷三段 l后河隧道:斜巷+平巷两段 l支墩系统:固定支墩、滑动支墩 2.检测重点 l隧道衬砌裂缝、错位、塌陷 l支墩冲刷、锈蚀、钢箍断裂 l管道防腐层及光缆状态 l淤积厚度与施工遗留物分布 【技术路线】 洞口拆封→气体检测→ROV入水→分段扫描→缺陷定位→高清取证→数据云端同步→洞门恢复 【主要成果】 1.数字隧道档案 建成1.36 km三维声呐+影像融合模型,支墩、管道、光缆全部可量测。 2.缺陷清单 l结构:隧道衬砌无裂缝、错位、塌陷,整体评级“良好”; l支墩:4座滑动支墩局部锈蚀,1座存在施工垃圾缠绕,已现场清理; l管道:防腐层完好率>98 %,仅发现2处轻微划痕(<1 cm²); l光缆:3处光缆保护管脱落,已用扎带临时固定,建议更换; l淤积:底部平均淤厚4–5 cm,无影响管道安全运行。 【技术亮点】 1.零停产检测:双ROV协同作业,全程不中断输气,节省放空损失约300万元; 2.毫米级成像:900 kHz声呐在零能见度环境下清晰识别5 mm级划痕; 3.双侧四次覆盖:Z字形+环向扫描,漏检率<1 %; 4.快速恢复:洞口拆封-检测-封闭全流程<48 h,满足输气调度窗口。 【总结】 项目13天完成1.36 km水下隧道全覆盖检测,发现并处置8项轻微隐患,确认隧道及管道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为川气东送干线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可复制的水下检测范例。
文章分类:
资讯
|